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

2013海洋巡迴影展-嘉義


『海』生命的起源,滋養萬物,如今我們可用的資源因過度捕撈取用,因貪一時之便造成各種污染毀損,海洋優渥的自然棲息環境已嚴重破壞,我們糧食來源愈來愈有限,我們的後代是否還有足夠的野生資源可再運用呢?今年的世界海洋日,持續海洋保育的議題,規劃有『海洋影展』、以及『愛海講座』兩面向進行教育推廣與宣導,期待喚醒大眾對海洋的關懷,引響全民響應守護海洋的志願行動。

主辦單位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、嘉義林區管理處
活動地點:檜意森活村

2013海洋巡迴影展嘉義場次

名稱
內容簡介
導讀
6/7
()
1900
2130
壽司與全球魚獲SushiThe Global Catch
(片長64分鐘)
導演/Mark Hall

這是一部是由美國獨立製片人兼導演Mark Hall2011年所拍攝完成的作品,探討目前正興起的全球壽司熱潮,如何因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,例如黑鮪的資源崩潰後,造成海洋生態系及食物鏈的失衡,而導致所有魚種均將消失的紀錄片,可進一步說明何以到了2048年海裏將會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。且以壽司常用的魚種─黑鮪為例,從牠的形態、生態習性、捕撈過程,產銷管理到如何運送到市場及餐廳,以及如何從日本的東京風靡到全球各地的原因均做了詳細的介紹。

壽司的連鎖店或專賣店亦日益普及。這種異國的飲食文化,不但簡單、養生(Omega-3),精緻又方便,正符合生活忙碌的消費者之需求。它的時髦與流行原本無可厚非,但問題卻出在高檔的「壽司」或「握壽司」,上面所用的那片「生魚片」的物種,如是已瀕臨滅絕,例如黑鮪,其後果將會導致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迅速消失。特別是當壽司的熱潮也開始在中國、巴西及印度等人口眾多的新興工業大國開始流行,則很有可能會加速海洋資源的崩潰。「壽司」或「生魚片」並非不能吃,只是,當我們一口一口吃下的同時,是否也能注意所食用的魚種是否符合生態保育的原則,藉以建立永續海鮮的觀念,守護海洋永續資源。
邵廣昭 /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
7/5
()
1900
2130
海洋塑化記plastic shores
(片長55分鐘)
導演/Edward Scott-Clarke

2010年統計,全球塑膠製品總產量超過300萬噸,而其中三分之一用於一次性包裝,而使用過後的垃圾,除了回收、焚燒、掩埋外,剩下的就逃到我們的環境中,隨處可見。海洋也無法倖免成了塑膠垃圾的溫床,沒有人知道它會存在多久,或許數十年也或許數萬年。
塑膠製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與倫比的方便、衛生與舒適,但是全球"用過即丟"風潮的背後,竟然讓我們的大海變成一碗塑膠濃湯?究竟誰會成為受害者喝下這碗五味雜陳的湯?魚、鳥、海龜還是你我?
這部由Edward Scott-Clarke導演所拍攝的具有濃濃塑膠味的"海洋塑化記",除了揭示塑膠製品如何危害海洋生物外,更延伸探討國際性海洋垃圾汙染問題,將枯燥沉重的議題透過動畫的方式呈現,讓更多人能夠認識並了解海洋廢棄物問題,是如何影響著你我的生活與健康。
荒野保護協會講師
8/2
()
1900
2130
白海豚練習曲

導演/簡毓群

紀錄片《白海豚練習曲》是簡毓群導演最心力作,由林務局補助製作費預定於20136月底台灣生態電影節聯合發表記者會中正式推出。以更具國際觀的角度看待台灣臨海珍貴的資產白海豚。
中華白海豚存活在台灣西部海岸至少數百萬年,不過直到2002年,台灣才正式證實牠們的存在。
長期的島嶼隔離,使得台灣的中華白海豚逐漸演化出別於亞洲其他各國的種群,不過人為長期的環境干擾及破壞,導致族群面臨瀕臨絕種的困境,目前僅存七十多隻。
近年,歷經反對台塑六輕、彰濱火力發電廠、國光石化(八輕)等台灣公民環保運動的浪潮,政府預計公告「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」的國家級保護區,白海豚要回家,只是,我們真的能夠給予牠們安全回家的承諾嗎?
簡毓群導演
8/16
()
1900
2130
飛魚的旅程
Flying fish 's journey
(片長60分鐘)

導演/簡毓群

飛魚為大洋表層洄游性魚類,亞洲每年從二月到十月,依序從菲律賓、台灣到日本都有飛魚的捕撈文化。
隨著黑潮洋流的召喚,驅使著達悟人、漁民和科學家頂著烈日、乘風破浪,進行一場場與飛魚的文化傳動。
近十年來,由於飛魚捕獲量驟減,連帶影響到其他洄游性魚類的經濟捕獲,以及傳統的飛魚文化,透過張水鍇教授研究團隊、達悟青年林詩嵐等人的深刻體驗,他們都知道,唯有試圖了解飛魚的生命旅程,才有辦法提出讓台灣東海岸漁業永續的政策方向。
簡毓群導演
8/30
()
1900
2130
退潮
(片長59分鐘)

導演/柯金源

在水陸交界的地帶,用心傾聽千百年來,潮來潮往的聲息與土地的脈動。

紀錄片《退潮》是金鐘導演柯金源耗時5年以上所製作的紀錄片,影片敘述現在的漁村離海越來越遠,村民們雖然仍期待靠海維生,但時空變遷下,村民望海的目光也日漸退卻。以前整村的人都在養蚵,現在僅存的數十戶養蚵人家,要到自己的蚵田,必須先穿越西濱公路,再穿越彰濱工業區。而今,可能還有另外一場工業革命開啟新的時代,居住在這塊溼地上的人民,有可能保住他們最後的淨土嗎?

為了留存歷史,導演以高畫質的攝影機,忠實呈現這一片台灣最珍貴寬闊豐富的泥灘地,以及這偏遠小漁村如史詩般、人與生界的故事,以及環境永續的可能性與挑戰,也是為下一世代,留下美妙記憶的方式之一。我們遵守心中的感動與份際,把這可能是現代人漸漸疏忽的一片海岸、或不曾體悟的一個故事,向世人傳達這真實存在了數千年、與先民二百多年來胼手胝足養兒育女的過往軌跡。
林幸助 /
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所教授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